當城市霓虹漸顯審美疲勞,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山水田園。在湖南,從湘西的層巒疊嶂到洞庭湖畔的水鄉澤國,鄉村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熱度,成為撬動鄉村發展的“金鑰匙”,繪就了一幅產業興、農民富、生態美的現代版“富春山居圖”。
特色體驗是鄉村旅游競爭之基。告別千村一面的窠臼,湖南鄉村深挖“一村一品”的獨特基因。湘西鳳凰縣竹山村,依托濃郁的苗族風情,將古老的非遺技藝、隆重的迎賓禮、原生態的苗寨建筑轉化為沉浸式體驗項目,游客可親身參與蠟染、學跳苗鼓舞,讓文化從“靜態展示”變為“活態傳承”。而在瀏陽市張坊鎮田溪村,則依托西溪磐石大峽谷的生態稟賦,發展攀巖、溯溪、森林研學等戶外探險項目,走出了一條“山水+運動”的特色之路。精準定位自身優勢,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文化內涵是鄉村旅游發展之魂。鄉村旅游的靈魂在于文化。湖南鄉村深諳此道,讓沉睡的鄉土文化煥發新生。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,將氣勢恢宏的侗族蘆笙演奏、精美的侗錦織造技藝、獨特的合攏宴習俗深度融入旅游體驗,打造了眾多文化品牌活動,游客不僅是旁觀者,更成為侗族文化的參與者和傳播者。永州市江永縣則依托“女書”這一世界唯一女性文字,建設女書生態博物館,開發女書主題研學、文創產品,讓神秘的女書文化成為吸引全球目光的獨特IP。文化底蘊的深度挖掘,賦予了鄉村旅游不可復制的持久吸引力。
共建共享是鄉村旅游活力之本。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,鄉村旅游的成果必須惠及廣大村民。湖南多地探索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等利益聯結機制。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,在旅游開發中明確村民入股分紅機制,鼓勵村民經營農家樂、銷售苗繡特產、擔任景區向導,實現了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轉變。張家界市羅潭村引入專業文旅公司運營,但村民可通過土地流轉、房屋入股、就地務工等多渠道獲益,共享旅游發展紅利。這種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模式,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,確保了鄉村旅游的長期繁榮與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。
從武陵山脈到湘江之濱,湖南鄉村旅游的蓬勃實踐,生動詮釋了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。通過特色化立足、文化鑄魂、共享共贏,不僅激活了沉睡的鄉土資源,拓寬了農民的致富門路,更重塑了鄉村的價值與魅力。當詩意的田園與現代的活力在湖湘大地上交融共生,鄉村旅游正以其強大的驅動力,推動著鄉村的全面振興。這不僅是產業的興旺,更是鄉土文化的自信回歸與千萬農民幸福笑容的綻放——鄉村,已然成為承載希望與夢想的“新故鄉”,一場城市與鄉村的“雙向奔赴”正精彩上演。
一審:孫紅春
二審:范哲宣
三審:楊建波
來源:沅江新聞網
作者:項臏之
編輯:張政明